实施76个“导师帮带”项目,建设30余个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小高地”项目,认定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补助最高补助50万元……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招才引智、培育本土人才有机结合,着力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为乡村振兴筑起人才蓄水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亮香瓜“导师帮带”项目基地

贺兰张亮香瓜是银川市十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由于年轻种植户技术欠缺,香瓜产量逐年降低,培育香瓜种植能手迫在眉睫。该村党支部申报了银川市2022年“导师帮带”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建设项目,让“土专家”“田秀才”帮带传承种植技艺,壮大种植技术人才队伍。“我们选拔了3名拥有30年种植经验的农民担任导师,抓住各个种植关键期,对20多名学员手把手传授。通过‘导师帮带’培养了种植能手,香瓜种植面积比前几年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今年有望突破百万元。”6月7日,张亮村党支部书记王丽萍乐呵呵地说。

在金凤区良田镇金星村,通过“导师帮带制”,拥有多年基层经历、能力突出的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君与金星村党支部书记杨亮结为师徒后,李君从基层党组织建设、谋划产业、数字乡村治理等多方面向杨亮传授“实战经验”,这也让青年人才杨亮快速成长。如今,金星村从一星党组织升为三星党组织,产业思路明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搭上乡村旅游快车道。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开展“导师帮带”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强化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导师工作室、导师论坛,通过实地观摩、实战实训等方式,把课堂设在项目一线、工作现场、试点前沿,帮助帮带对象提升实战化能力。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聚集产业人才,制定“一村一策”或“多村一体”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目前已形成良田果蔬、胜利鲜果、上滩韭菜、五星樱桃等一批叫得响、市场认可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导师帮带”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已助力76个项目落地见效,选派培养84名帮带导师,投入资金733万元,带动培养2300余名乡村振兴人才。

此外,银川市还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打造以农业高等院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的具有田间培训功能的“一主多元”市级农民培训教育实训基地17家。

打好乡情牌,用乡愁引留人才。2019年大学毕业后,陈守志揣着乡土情怀与回报家乡的信念,在贺兰县习岗镇五星村建立樱桃产业园,采用“订单农业+托管经营+入股合作+入园务工”相结合的多维度利益联合机制,发挥创业主体的技术、渠道与资源优势,为当地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贺兰县习岗镇五星村陈守志在樱桃园区开展技术指导

2022年,园区带动20名农户参与樱桃种植,年用工400人次,发放农民工资280万元。近年来,银川市注重打好乡情牌,以亲情、乡情为纽带,努力促成项目回归、技术回归、资金回归、产业回归。“吸引回来一名人才,就能发展一个产业、建好一个村、带富一批人。2022年至今,银川市共吸引近400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银川市加大了对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支持力度。出台《银川市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补助办法》,对认定的优秀项目最高给予50万元补助。市、县(市)区、重点企业人才投入逐年增加,多元化人才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综合运用担保贷款新政,以“财政贴息+金融支持+担保”三位一体模式优先扶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建立人才专员制度,打造以“主动联系、靠前服务、精准对接、方便快捷”为标志的人才服务体系,与各地各部门打好组合拳,精准对接回银返乡人才,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的底色亮起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扎根灵武助力乡村振兴

为给人才提供展示的舞台,积极搭建农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充分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技术力量服务农业发展,通过政府引智与企业引才方式,先后引进西北农林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团队等,为全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水联网数字治水、零排水高效养鱼产业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才智支撑。

同时,还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等类别,认定从事种植、养殖、农资、农机等行业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宁夏日报记者  徐佳敏/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