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推出64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示时间为8月7日—8月11日。

北京地区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和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入选。具体名单如下:

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相关资料图)

候选人名单

01 苏东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02 于会祥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教师

03 王成山

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04 翟 津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05 刘少坤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

06 娄延果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教师

07 白琦瑞

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

08 张 昀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二中学教师

09 黄平平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

10 弭光艳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三河小学教师

11 万荣春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授

12 杨 清

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13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4 金永七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中心小学教师

15 于 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

16 邰 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教师

17 赵东元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8 张人利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教师

19 张洪程

扬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眭碧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1 陈杰诚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22 蔡小雄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教师

23 冯 璐

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教师

24 胡忠国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教师

25 李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26 兰 臻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教师

27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28 邵应花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安远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29 闫 蕊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

30 韩冰川

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教师

31 涂 勇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32 吴拥军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

33 丁俊萍

武汉大学教授

34 彭玉生

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教师

35 万步炎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36 卢光琇

中南大学教授

37 龚盛昭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38 何容妹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中心小学教师

39 任彩祝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深圳盐田镇洪小学校长、教师

40 孙希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

41 刘 谦

海南大学教授

42 洪美叔

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永兴学校教师、幼儿园园长

43 蒋兴良

重庆大学教授

44 曹礼静

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教师

45 黄廷祝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46 史玉川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

47 晏 梅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实验幼儿园园长、教师

48 丁贵杰

贵州大学教授

49 李青霖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教师

50 杨 斌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51 德吉卓嘎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中学校长、教师

52 觉 嘎

西藏大学教授

53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54 李 杰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教师

55 任继周

兰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56 闫浩文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57 卢艳香

青海大学教授

58 李秀琴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第一小学教师

59 张永宏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校长、教师

60 许 斌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61 许智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62 孟 楠

新疆大学教授

63 吴翠云

塔里木大学教授

64 刘小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中心教师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北京这两位候选老师——

用家国情怀为电磁“铁军”强基铸魂

——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

一心育人才,两肩担使命。她以精彩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电磁世界;她以不懈的钻研,推动国家电磁安全稳步发展。她将“矢志不渝、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以讲台为阵地,为祖国打造一支电磁“铁军”。

—— 题记

苏东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届装备试验鉴定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部副主任,军委装备发展部某专业组组长等。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德树人卓越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杰出教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作为高校教师代表,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并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苏东林是我国电磁兼容领域学术带头人。三十余年来,苏东林不但是扎根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的“好老师”,更是科技建功的“女英豪”,始终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如今,苏东林培养的一批批学子成为中国电磁场与电磁兼容领域一线的基础人才和技术骨干,她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已规模化应用于陆海空天等装备研制领域,为装备形成实战能力作出重大贡献。

师者情怀:三十年扎根讲台传道授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苏东林将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热爱的事业。《电磁场理论》是事关国防战略急需和世界科技前沿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筑牢电磁强国人才的专业基础,她三十余年如一日为本科生讲授《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强国的思政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方法融入课堂,在知识传授中讲好电磁故事,以科技传承涵养强国情怀。

苏东林为本科生讲授《电磁场理论》

虽然她已是从教三十余年的“老教师”,但始终保持着深化教学改革的热忱,用破译“电磁密码”的智慧破解着教书育人的密码。苏东林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引导学生爱上课堂”的教学理念为牵引,提出了“重大工程与知识点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了“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多种教学活动,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同。

在苏东林看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从电磁场的角度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苏东林常常告诉青年教师,学习并运用电磁场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她总是会在课堂上把推导公式的环节,变成以数学推导折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法讲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散度计算式的求解时,她会详细分析每一步分析方法的作用。在选取广义正交坐标系模型时,她会说:“对复杂问题,往往始于模型的选取,而选择适宜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在讲解积分中值定理和泰勒级数展开时,她会讲解:“具体求解问题前,应首先对问题的整体趋势有总体把握。求解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识别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的讲解不仅仅使学生能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发现、提出和探索问题的思维。

苏东林非常注重让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她不断将经典的物理概念、实验和工程问题凝练设计成“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例如:讲授梯度概念时,她将飞行器设计中的“判断飞机的雷击附着点”总结为教学案例,并通过仿真和演示实验等方式,辅助教学。又如讲分离变量法时,她将“位于封闭金属球壳内球心处的电偶极子在空间产生的电场”“位于封闭金属球壳内球心处的点电荷在空间产生的电场”和“位于接地的封闭金属球壳内球心处的点电荷在空间产生的电场”这三道经典例题进行比较性分析,设计为案例《飞机上线缆防波套的接地》,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际应用背后的物理原理,提升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苏东林还将研究热点和重大成果带进课堂,使学生感受电磁领域的魅力和活力。例如:讲解从自由空间中斜入射到无穷大理想导体平面的均匀平面电磁波的反射问题时,她会首先讲解理想导体表面的电场切向分量为零,引出电壁概念;然后启发学生观察“空气电壁”,并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她带领科研团队巧妙使用了“空气电壁”原理,最终设计出性能优异、体积小巧、重量减轻、成本低廉的新型高速数据连接器,为空天装备应用提供了全新方案。在授课间隙,她还会组织教辅向学生展示和讲解她所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电磁干扰要素综合检测分析仪、电磁兼容性传导敏感度时域测试系统等,使本科生能直接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苏东林经常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她倡议从聚焦基本原理、精炼科研案例、遴选导师队伍等方面入手,组织她的年轻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带领本科生组建实验实践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组织研究论坛,征集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案,学生们集体讨论实验情况和研究进展。她还提出“名师名课示范,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eMOOC平台将课程资源与国内同行共享;她联合国内主要电磁强校共同申请并获批建设全国“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为提升我国电磁场专业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苏东林为本科生开设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实验课

她号召学生做国际学术会议志愿者,拓宽国际视野。2014年8月,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URSI GASS)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科技界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后首次获得主办权。她作为URSI-B中国委员会主席,积极参与了大会申报,并提出“百年后的URSI从中国起航,青年科学家从北航起飞”的口号,在学校支持下,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青年科学家证书颁发仪式在北航举办。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国际电磁学术氛围,她组织数十名刚刚完成电磁场理论课程学习的本科生做志愿者。同学们积极参与了外宾接待、会场礼仪等大会各项活动,展现了中国青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亲眼目睹了电磁领域顶级科学家的风采,激发了兴趣、拓宽了视野。她还为本科生开设了《电磁兼容技术前沿》课程,每周邀请一位院士或总师授课,倾心人才培养。由于教学成绩突出,2023年她被学校评为“杰出教学奖”。

学者情怀: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苏东林将国家重点工程亟需作为毕生奋斗的方向。系统级电磁兼容一直是困扰武器装备研制和性能提升的重大瓶颈。美国将其与核、生、化并列为国家级重大工程难题。她瞄准国家重大亟需,毅然选择了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和测试为毕生科研攻关的方向。她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安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装备重点预研等基础研究项目,为形成我国电磁兼容核心基础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坚持理论创新,持续在电磁兼容基础研究上做出原创性贡献。不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新冠疫情期间,她始终带领团队战斗在武器装备电磁兼容设计攻关第一线。历经三十余年的机理研究、方法创新、工程实践,她发现了电磁发射内在规律,揭示了复杂系统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发明了平台级定量设计技术、体系级动态复合设计评估技术,带领团队研制了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评估系统,开创了我国特种飞机电磁兼容量化设计的先河;发明了电磁干扰精准检测技术,成功解决了数十起重大电磁干扰工程问题,为解决电磁互扰引发武器装备失效的重大难题做出贡献。她主持完成了30多种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研究成果已规模化应用于陆海空天等装备研制领域。

苏东林与团队研究系统级电磁兼容正向设计

多年来,苏东林始终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以身作责、牺牲自我、奉献科研。武器装备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和电磁环境测试经常要在严苛的外场条件下进行,为了拿到宝贵的一线数据,苏东林带领团队冬战三九、夏战三伏。2002年8月,正是酷暑时节,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仪器设备表面都被晒得烫手,人站在阳光下不出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头晕目眩。而苏东林和团队成员不惧暴晒,在科尔沁草原上连续进行了几天几夜的电磁环境测试,不幸患上了阳光皮炎,但她不惧病痛,咬紧牙关,硬是坚持到了电磁环境数据全部测完的那一天。他的博士生感叹道:“苏老师太拼命了!我们大小伙子都要扛不住了,但她仍然坚持说,任务不完成,我们绝不退!”在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她主持研制成功我军首套外场测试系统,结束了陆军地面武器装备无法实现系统级电磁兼容试验鉴定的历史,为我军武器装备全状态、全功况电磁兼容性测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苏东林现场指导C919大飞机电磁防护工作

苏东林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8项,著有专著2部、学术论文72篇、国军标3部。这些成果和荣誉既是苏东林及其团队三十余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晶,也是国家和学术界对她的充分认可。

家国情怀:为祖国锻造电磁“铁军”

身为国防高校教师,苏东林始终把“牢记北航人的使命,传承电磁人的文化,报效祖国,服务国防”作为座右铭,瞄准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在一线型号研制中锤炼学生的毅力、能力和作风。

苏东林勇挑学科建设使命,做打造中国电磁兼容力量的领头羊。2006年她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已为国防一线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2011年组建了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带出了一支优秀的科研攻坚团队;2012年创建了航空军工行业电磁兼容专业培训基地,持续组织了近30期国防电磁兼容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数千人次,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奋斗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国产航母、新一代战机等重大工程一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骨干,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电磁兼容专业领域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苏东林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用“矢志不渝、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电磁报国”的精神培育学生。她凝练出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内核,激发学生在攻坚克难中涵养家国情怀。她培养的博士生95% 以上进入国家和国防建设主战场。国庆七十周年阅兵时,她带领团队参研的23型装备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当天她还接到学生的短信:“苏老师,很激动地向您汇报,我参研的装备刚才经过天安门接受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检阅。是您的教诲让我不忘爱国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感谢您传我科学知识,教我做人做事道理。”

苏东林还强化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让“空天报国”的志向薪火相传。她继承北航“传-帮-代”优良传统,先后培养了7名电磁场课程年轻教师,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电磁场教学团队,形成包括 4 位型号副总师的国防创新团队;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获国际计算电磁学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苏东林积极服务和回报社会,引领行业发展。她致力于推动学术创新,建设国际电磁领域学术生态,并贡献中国解决方案,近年来与中国电子协会合作,创建《电磁科学》英文学术新刊,并获2021年中国科协“高起点新刊”项目支持。她倡议并联合国内29高校、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军民融合为特色,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形成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电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电磁环境效应行业的发展。

高质量践行“五育”并举 成就百姓身边好学校

——记北京市育英学校

校长于会祥

赓续红色传统,为学校铸魂;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他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带领一所普通校“华丽”转身,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为普通学校实现优质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题记

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育英学校看望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

当晚的新闻联播用了长达10分钟的时间,报道了总书记在学校的考察过程及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总书记向育英学子伸出大拇指的画面,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一所百姓心中曾经的“普通校”,为何能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学校师生给出的答案是:他们有一个好的“领头羊”——于会祥校长。而于校长自己的总结是:学校办学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

在赓续红色基因中为学校和师生“铸魂”

2011年6月,于会祥出任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彼时,这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红色学校,光芒不再耀眼。在名校、大校林立的海淀区,她需要一场新的教育变革来实现新的成长。

在深入研究校史,与干部教师做了深度交流后,他锁定了第一个突破口——传承红色基因,为学校和学生“铸魂”。他对师生说:“育英学校从西柏坡走来,育英人的祖辈、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育英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担当的血液,育英人的生命里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这是历史赋予育英人的使命。”

于会祥和干部谈话

为了让育英学校的红色历史激发出所有育英人奋斗的热血,于会祥把毛泽东主席为育英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确定为校训,并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学校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动力和方向。

在学校原有育人目标“行为规范 热爱学习 阳光大气”的基础上,他添加了“关心社稷,勇于担当”八个字,并修建了校史馆、恢复了五星校门和影壁墙。同时,在学校广场上安置了一块刻有“祖国 真理 责任”的巨石;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育英学校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提醒每天经过的学生要胸怀祖国、牢记使命和责任;思明楼前的荣誉榜改成了“育英时评”,由思政课老师指导、展出学生对时事热点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问楼的一侧修建了“英雄墙”,勉励学生“立英雄之志,走英雄之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二年来,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的主题都是“为了祖国 好好学习”,教育学生要厚植家国情怀,扛起报效祖国的责任。

2016年,八年级学生杜亦森在了解了一位保洁阿姨的境遇后,写了一篇题为《尊重 尊严》的文章。文中清晰地展现了一个有志少年对于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责任的深刻思考。于会祥在感动中读罢此文,决定将其镌刻在思明楼的大厅里,以体现学校清晰的办学价值取向。

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为育英学子的成长注入了“精神之钙”,呈现出了新时代青少年崭新的精神风貌。

破解“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难题

提起“智育”,很多人往往想到的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对此,于会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智育绝不只是‘育分’,智育的着眼点仍是‘育人’”。他进一步解释:“过去我们总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却忽视了行为规范、社会责任这些原本应处于基础地位的要素。”

2013年,于会祥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他带领干部教师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支柱的,旨在满足1-12年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英课程”体系。三大课程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为落实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提供了内容基础、实践路径和价值引领,体现了学校在办学中对国家意志的坚持。

在这项长达十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通过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于会祥亲自带领老师们构建了以“课程·评价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发展·规划系统”为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整个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平台”为依托,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多元评价主体根据评价要素进行客观记录。此评价方式,打破了“唯分数”观念,引导全校师生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发挥了评价育人功能,对整个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起到了撬动作用。

“以前的教育观念就是老师紧抓课堂不放,牵着学生的时间走。这条路走了多年,轻车熟路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之初,老教师们难免有些观望心态和抵触情绪。”学校孙志龙老师谈到,真正让老师们意识到这份“成绩单”的价值,还是学生们的变化与发展。孙老师注意到,所带班级七年级上学期“基础课程”平均积分只有5.6分,“发展力课程”为2.3分;下学期孩子们积极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等,这一板块平均积分增加至5.15分,更带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业成绩明显提高,“基础课程”平均积分高达10分。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为分数、赢得分数”。

于会祥参加学生社团招新活动

杨子仪同学表示:“综合素质评价让我认识到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一是使我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使我不再过度担心期末考试,有平时的过程分数作保证,我能以更好的心态参加期末考试。”

目前,育英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已经被教育部确定为下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中,作为向全国推出的13个重要经验之一。

形成“无体育不教育”的整体氛围

今年5月31日,四年级学生的花样跳绳、五年级学生的花式篮球,赢得了总书记的大拇指。事实上,这只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冰山一角。学校已经形成了“无体育不教育”的整体氛围。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到育英学校视察工作时也语重心长地指出:“体育课、体育锻炼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摔倒擦破皮,受点伤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两个人受伤了就这个也不敢练,那个也取消了,不能因噎废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育英学校的学生在课间、午饭后是被“圈”在教室里的,理由很简单似乎也很充分,担心学生在校园里自由活动会出现“安全问题”。2011年9月8日,于会祥在午间把小学生都“赶”出了教室,让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起来,享受童年应有的快乐。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老师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出了安全问题谁负责”?对此,于会祥有一句话老师们至今记忆犹新:“我是校长,出了问题我负责。不能以安全为理由、为借口,剥夺孩子们爱玩的权利”。

不仅如此,于会祥还首创了以“校园寻宝乐”形式举办的育英学校全员运动会,目前已经举办了11届。整个运动会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学生自主选择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在2-3个小时的时间里不停地奔跑、行走、参加各类比赛项目、分享获奖礼物。这样的运动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培养了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态度,彰显了学校“大带小”、彼此关照、相互温暖的教育品质。

2012年,于会祥提出学校的体育课程要满足全员受益和终身受益的需求,让每个孩子掌握1-2项体育技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特色体育课程。随着10年的课程推进,学校的体育课程形成了3(基础)+2(特色)模式。一年级花式篮球、健美操;二年级足球、篮球;三年级排球、足球、手倒立……从2014年开始的五年级全员游泳课,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自救的终身体育技能。

为了让体育作业活起来,育英学校所有体育教师都进入班级家长群,在群内分享有效提升的练习方式。围绕不断提升学生体质这一目标,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作业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和探索,最终形成两有(有记录、有检查)、三定(定锻炼内容、强度、时长)的五模式体育作业形式。

“无体育不教育”的整体氛围,不仅使育英学子的身体素质在国家体质健康监测中一直位居海淀区前列,更是让育英学子真正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识。

把环境之美融入育人大课堂

环境育人早已成为教育共识,把学校变美也并非难事。然而,美景如何深度融入学校育人大课堂中,发挥美育的价值,才是教育人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上任伊始,于会祥对全体师生说:“学校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要形成以美育美的教育氛围。”为此,他移走将校园分割成“豆腐块”的冬青树围,打通中小学活动空间,修建9个广场,5个花园。于会祥认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学校里找到舒适的同伴相处空间,与同学甚至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朋友交往、合作、探究,这才是育英学校进行校园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于会祥期待的场景出现了。

每天的快乐午间,“满校园都是孩子”是育英老师眼里最美的画面。而更让人欣慰的是,建设同伴支持与开放融合的校园环境,为小初高学生和谐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于会祥说:“有树有花的自然景观是学校之美,但学校不是公园,更要起到价值引领的教育作用。”育英学校把这个理念运用到了极致。

学校花园里有五六十棵桃树,是建校时栽种的。桃子年年挂满枝头,却没有一个学生去采摘。这件小事,育英学校偏偏放大了看。

经过征集广大师生、校友和家长意见后,于会祥将“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确定为学校校风。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对学生来说,要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对教师来说,要为人诚挚,身教重于言教;对校长来说,要心无旁骛,静心办学。”在于会祥看来:“校风不是校长‘拍脑袋’的结果,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才能称之为校风,以校风之美凸显育人之美。”

行走在育英学校里,处处都有座椅,这是于会祥着力打造校园内的“第三学习空间”,目的是构造一个集自由交流、无拘束学习、休闲放松、人际交往、学生自治的多功能平台。

于会祥与育英画刊社团的学生交流

此外,学校的9栋楼宇分别用孔子的“九思”来命名——让学生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窗门、毕业门、成人门,书写着对学子的勉励——让学生感受友情、抱负、责任……

一批批优秀的育英学子成长起来,就像校园里的桃树每年都在结果一样。老师们常常感慨:“学生在美好环境的浸润中,成长得越来越美”。

劳动教育,育英学子的社会第一课

“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育英学校考察时,对学校劳动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劳动课程的开设是育英学校的一大特色。于会祥带领干部教师构建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统领,以“个体与群体、时间与空间、必修与选修”为维度,以“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为内容,以促进全体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学校实现了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目标。

于会祥参加学生摘柿子活动

为了将劳动育人课程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岗位劳动课程。学期初公布岗位,竞聘上岗,学期中从多个维度对每个岗位进行述职评价,学期末进行岗位轮换。这一岗位劳动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他人工作的包容理解能力。这一举措,育英学校坚持了11年,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学校还面向高中学生开设了“小学段劳动体验”课程。在这个课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到小学做志愿教师,可以选择做保安、保洁、绿化、食堂、物业等校园职业岗位。从最初饱受争议到现在的高度好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从中看到了它真正的意义:有学习内驱力的提升,也有责任心和价值观的改变。

那个请假回家却埋怨保安认真检查假条、嘲笑保安工作“不用动脑子”的男生,每次经过保安岗都会主动问好;那个嫌食堂饭菜难吃、时常浪费粮食的女生,在班上倡议起“光盘行动”;一名患有易怒症的学生,竟然耐心地给小学生讲解作业,传授经验……

绿化员职业体验人刘禹晨同学说:“我们亲手为每棵树涂石灰粉、绑带。劳动固然辛苦,但当课程结束后,走在校园里,路过的每一棵树都是那么地熟悉,一种因劳动而获得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让我们对日日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优美校园环境的绿化师傅们充满尊敬之情。”

“75年来,北京市育英学校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关怀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学制创新,开展特色办学,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于会祥说,领导、社会对学校的高度评价,是学校进一步前行的动力;赓续红色基因,坚守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是学校不变的初心。

教师节期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将从64名候选者中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奖者,并公布最终名单,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来源 首都教育

编辑 曾佳佳

流程编辑 严圣淼

推荐内容